查看原文
其他

局长访谈丨打造有品质的教育——访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

樊璐 赵广忠 中国德育 2021-05-26

欢迎点击上方「中国德育」关注我们!

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

中国德育


刘局长您好,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。济南市市中区确立了“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”的发展目标,您能否谈一下,围绕这一发展目标,市中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呢?

 刘绍辉

近年来,济南市市中区围绕“品质之区”建设发展战略,提出打造“均衡为基、教师为魂、质量为本、特色为要” 的品质教育。品质教育的内核聚焦于三方面:“有品位”,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,回归教育本真,关注人的个性化、差异化需求,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全面成长;“有质量”,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,开发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,优化教育布局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;“有温度”,加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,不断完善保障体系,落实教育惠民,提升教育服务功能。

围绕品质教育,我们系统地思考了三件事: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;二是怎样培养人;三是用什么机制培养人。这实际上是解决世界观、方法论和实践力的问题。具体来说:

培养什么人,从大的方面讲,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、未来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,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;从小的方面讲,具体到市中区,我们要培养“身心两健,气质独特”的市中学子。所谓“身心两健”,是要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同样健康,成为一个正常成长的人;所谓“气质独特”,就是能将学校良好的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,烙上学校的独特印记。

怎样培养人要思考两个问题:一是素质教育具体化的问题。具体到一个学校,它的素质教育途径可能就是一本书、一根绳、一台戏。通过读书、跳绳、戏剧表演来使素质教育具体化。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问题。一方面,德育目标一定要具体化,让孩子看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触景生情、睹物思人。另外一方面,我们经常会遇见德育目标倒置的问题。比如我们经常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他们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,到了上高中、上大学,我们要教育孩子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。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,按照他的成长规律,对他施加一定的影响,给予正确的引导,德育目标不应当是倒置的。

用什么机制培养人说的是我们的行动方式。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建构。我认为最能影响一个学校长远发展的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引导力,所以我们不断地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。市中区试点推进“选课走班”“全课程”等多项改革,全区所有学校课程体系日臻完善,为学生构筑了多样化、可选择的课程体系。其次是不断加强校长、教师的培训力度,转变校长或者教师的教育理念,使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从实践型向思考型转变,使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,使人才培养“逼近专业”。


中国德育


围绕“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”的发展目标,您是如何思考德育工作的?

 刘绍辉

德育工作本身存在一个品质的问题。我们要思考,我们在学校中做的德育工作究竟是什么?我们的德育工作是不是都和一个“不”字有关:不准孩子大声喧哗,不准在校园里吃零食,不准留长发,等等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缺的是“育”,而多的是“管”。如果把德育窄化为管教,那我们的工作肯定不尽如人意。什么是德育?德育其实是家风、是班风、是校风,是我们教育人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风貌,是习惯的培养,是风气的养成。孩子们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完成学业,继而走向社会,这就是德育的过程。

有品质的德育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不是孤立存在的。我记得有位专家这样形容我们的德育工作:德育就像我们吃的饭菜里的盐,没有人会习惯于饭菜和盐分开吃,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容易走这样的弯路,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跟不上,然后专门拿出班会的时间,对孩子进行专题德育,这无异于把饭菜和盐分离开,让孩子吃一把盐。德育不是知识的传授,而是价值观的培养,绝对不能将它教条化。我们不仅要教书,更要育人,要让孩子在春风拂面中欣欣然接受到良好的德育。

正是基于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,我们近年来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,围绕班主任队伍和德育团队培养两条主线,以项目管理、课题研究为抓手,分别聚焦德育工作中的微观、中观层面,分段确立德育目标,努力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、各学科横向融通、课内外深度融合,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。同时认真贯彻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,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
中国德育


您刚才谈到了德育目标具体化,那么市中区是如何做的呢?

 刘绍辉

我们制定了德育年段目标,旨在把德育的假大空变为细小实。因为我们的教学效果容易判断,因为孩子的学业水平是显性的,而德育却是隐性的,不好测量。

在小学阶段我们分成三个年段,一二年级、三四年级、五六年级这三个年段。这三个年段目标要有交叉和传承,但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。比如在一二年级,我们的德育目标可以细化为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,养成守时的好习惯,等等,这样才能好操作、好执行,也使得德育工作比较好量化。

我们依托两个团队来分别研究不同年段的德育目标:一个是德育的管理团队,一个是班主任团队。通过项目的形式,让不同的团队认领不同的项目,或者他们也可以自己申报项目,来研究不同年段的德育目标问题。比如班主任老师,他们最了解学生,可以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,来形成年段目标的框架。同时我们也借助外部的力量,比如校外专家、知名校长等,让年段目标划分这项工作更科学。

我们还实行了“零起点教学”。所谓“零起点教学”,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在一个起点上接受正规教育。比如小学新生在幼儿园或者辅导班已经学了汉语拼音、识字,甚至英语。于是,小学在一年级不得不尽量简化本属于教学计划中的内容。而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看到小学一年级加快了教学进度,于是又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知识。于是,教育的功能错位发生了。这绝对是有违教育科学、孩子身心发展的。所以我们要求学校要“零起点教学”,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,做这一学段该做的事,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,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。建立完善学校、教师层面的责任和监督机制,把“零起点教学”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重要内容。以“一级对一级负责”为原则,推动“零起点教学”扎实纵深发展,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跟上集体的步伐,不把问题留给下一学段,解决德育目标倒置问题。


中国德育


开展德育工作,团队建设是很重要的,您也提到了人才培养要“逼近专业”,请您介绍一下市中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。

 刘绍辉

市中区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,致力于把教师引领到研究上来。从2014年开始,市中区践行“教育家办学”理念,提出将教师“逼近专业”。所谓“逼近专业”,就是通过培训、教研、学术活动等,把教师引导到研究这条路上,让学术成为教师的专业语言,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我们坚信,教育家一定是从课堂上、从学校里产生的,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做的是为教育家的成长培植沃土。

在人才培养上,一方面是“打开”,为教师搭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。首先,市中区打造了“377”人才队伍培养体系(“3”即北京、上海、杭州三个教育先进城市,第一个“7”即浙大、北师大、华东师大、华中师大、陕西师大、东北师大、南京师大七所高校师训基地,第二个“7”即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等七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领衔的“校长导师团”),为干部教师提供个性化、定制化的培训服务;其次,与美国、英国、芬兰、加拿大进行互访交流,安排教师团队高频次外出学习,让全区干部教师特别是城郊农村教师开拓眼界、更新理念、提升业务。我们一年培训教师7,000余人次,3位教师获评山东省特级教师,1位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,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。

另一方面是“碰撞”。2017年全区举行首届品质教育学术节,以“品质教育下的学校变革与教学转型”为主题,围绕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生健康成长两条主线,历时63天,组织了39场专题学术研讨活动,先后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等80余位专家进行指导,参与学术研讨与学习交流的教师总数达8,100人次。

只有“逼近专业”,才能使校长和教师在不断论证中深入思考、交流碰撞,达成更多的共识,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工作和思维方式中,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生长。


中国德育


您提到用什么样的机制培养人,除了德育工作团队的打造,还有德育课程的建构,请您谈一谈市中区的德育课程建设。

 刘绍辉

课程的核心是人,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。我们通过实施德育课程,让孩子逐渐社会化。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站到教育中央,学会沟通、学会交流、学会学习、学会生存。

在学校中丰富课程内容,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、学科拓展课程和跨学科拓展课程互为补充。围绕“让学生站到教育中央”的理念,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、教师的课程开发力、学生的课程实践力,所有学校根据校情、学情完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、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,打造了一批课程品牌。同时加强人工智能、研学旅行、戏剧课程以及STEAM教育等新时期综合课程的研究开发。  

我们还打造了校外的德育实践基地,基地场馆能同时容纳三千个孩子吃住。活动主题有两个:科技和人文。在义务教育阶段,每个孩子至少拿出一周时间来实践基地接受实践教育,基地开设了很多的实践课程,以提高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。同时我们还印发了小册子《印记》,上面绘制了一张地图,这张地图上有一百多个具有德育功能的场馆,比如济南战役纪念馆,山东省博物馆等等。我们呼吁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进入这些场馆,共同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。


中国德育


对于市中区下一步的教育工作,您是如何思考的?

 刘绍辉

对于下一步工作,我们重点要做好四件事:

一是构建一个“集团教研”体系,建构“校本教研—集团教研—区域教研”三层网络,厘清各层定位、功能及目标,加强统一梳理与指导,合理把控节奏,大力应用视频互联互动系统,使“身隔数里、思维无间”的集团教研常态化、制度化、信息化、主动化。

二是搭建一个德育框架,围绕立德树人目标,架起两条线,班主任团队通过研究小课题,聚焦微观层面,解决真问题;德育团队聚焦中观层面,深入研究分段德育目标。

三是抓好一项思维训练,工作中训练横向思维,考虑一下“左邻右舍”,考虑一下“上上下下”;训练积极思维,不要说不行,要说怎么能行;训练选择题思维,至少准备好两个选项;训练创新思维,考虑为什么这样,有没有更好的做法。

四是用好一个平台,借助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平台,鼓励校长、老师们要有底气、更自信,将教师引导到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这两条路上来。

与时代同频共振,以奋斗书写华章。展望2018,我们将继续执着于学术价值追求,让品质教育核心内涵更加清晰;立足于对区域发展定位,让品质教育目标形态更加丰满;融合于教育综合改革,让品质教育发展路径更加通达,谱写市中区品质教育的新篇章!

中国德育


谢谢刘局长!


局长访谈系列


楷模引领,发展新优质教育

——访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王毅


从优质到卓越:新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——访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杜忠云


守正出新,做触及心灵的德育

——访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曾东标


坚持育人为本,构建区域德育新格局

——访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



【作者:樊 璐  赵广忠】

【责任编辑:李 诗】

【来源:《中国德育》2018年第8期】

【微信编辑:崔倩倩】

声 明
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 图片来自网络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。 

推荐阅读

大事记丨6月,中国德育发生了这些大事

教事丨支教,支的是什么?教的是什么?——蒋爱春:这一年我支教

推荐 |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-36批全名录(建议收藏)

关注 |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

课例 | “爱情是什么”教学实录

大家谈 | 檀传宝: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——仁慈篇

征稿 | 固定栏目征稿     ➽     非固定栏目征稿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